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屋场会上话和谐,涟源法院诉源治理再推进
作者:梁言  发布时间:2021-04-09 08:41:32 打印 字号: | |


      春深日暖,涟源六亩塘镇毛坪社区竹山组的居民们一早赶到一户居民家的堂屋前,几条板凳,几杯热茶,与诉源治理工作站工作人员们围坐在一起,商讨当地砖厂土地纠纷、违章建筑拆除等事宜。“没想到法院院长也来了,你们的司法服务真到位!”此次“屋场会”由涟源法院院长曾文彬带队,一同前来的还有当地派出所、司法所和村支两委负责诉治理的干部们。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目标明确,情真意切,表达自身诉求,共同寻求矛盾纠纷解决之道。


      小切口:做好纠纷化解上门服务



      治理工作落地以来,各个工作站的“驻站法官”们更忙了。从家门口的水渠该怎么修到相邻两家的田地怎么匀,从妯娌间的嫌隙到同乡间的矛盾,这些极有可能引发诉讼的生活事件,成了法官们关注的焦点。涟源法院采取“点对点”模式,一名法官联系一个乡镇,确保诉源治理信息垂直反馈,更大程度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实效,让司法服务真正嵌入基层社会创新治理大格局。



      “黄法官,邻居把我家的土磡挖垮了,你快来看看!”家住斗笠山镇的曾某焦急地找到斗笠山法庭庭长黄雪姣,黄雪姣当即联系诉源治理工作站各责任部门人员,组织矛盾双方的亲友,一起赶到曾某家中。曾某和邻居因土磡问题积怨已久,连日春雨,因不当挖掘导致土磡塌方开裂,两家矛盾进一步激化。诉源治理工作站人员把两家人拉到一起开起了“屋场会”,通过看塌方现场、想解决方案、做思想工作,双方最终和解,并立即联系施工队修复土磡。


      从“我要去法院告你”到“我们坐下来谈谈”,既是当事人内部法治思维的转变,更是全社会外部法治环境的提升。以往,人民群众诉求迫切但“厌诉”情绪明显,追根问底还是司法服务不够“接地气”。如今,老百姓维护自身权益有了更多途径和窗口,通过诉源治理工作站,涟源法院主动把调解室、审判庭搬到群众身边,将司法服务“大餐”端至群众面前,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调解、人民调解等解纷资源“任君选择”,在拥膝而坐的“屋场会”上,还有乡里乡亲的“窝心话”,司法服务更加透明化、人性化,司法公信的内涵外延不断加深拓宽。



      长链条:拉紧综合治理法治防线


      诉源治理工作站作为“分调裁审”改革重要一环,切实发挥“分类过滤器”作用,“治未病”“溯根源”,为基层社会健康有序运转提供高质量法治保障。


      3月31日下午,安平镇唐家社区前坪热闹非凡。安平法庭庭长梁小红与诉源治理工作站成员带着制作精美的宣传册在这里开起了法律宣讲“屋场会”。当地居民反映,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该地仍存在电信诈骗防范不佳、罂粟种植屡禁不止等情况。对此,法官们耐心释法明理,并对相关情况进行仔细记录。在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中,法治的种子在居民内心生根发芽。



      经过多年“网格化”管理的埋线布局,涟源城乡基层治理功力深厚。在此基础上,涟源法院推进“网格+工作站”模式,将诉源治理与网格管理有机融合,通过各区域网格员,主动掌握群众诉求,捕捉矛盾纠纷隐患,由法院终端裁决转向社会源头防控,打好矛盾纠纷化解“主动仗”。


      桥头河法庭庭长李娟自工作站设立以来,乡镇跑得更多了。她表示:“最主要的还是司法观念的转变,诉源治理要求强化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职能,把法治服务做到诉前,切实关注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诉源治理工作站的每一次调解,“屋场会”的每一次畅谈,都是一份普法“营养餐”,驻站法官们将艰涩难懂的法言法语转化为推心置腹的群众语言,归纳为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释疑解惑,解决问题。



      像这样的“屋场会”,也同步在涟源法院辖区内的多个乡镇开展中。依托“屋场会”这一涟源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涟源法院找准诉源治理突破口,把诉讼服务做得更接地气、更贴人心。



      特别是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启动以来,该院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抓手,以诉源治理为关键,以“屋场会”为平台,不断完善多元解纷体系,优化诉讼服务职能,持续为基层法治建设注入亲民、高效、便捷、开放的司法效能。


 
责任编辑: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