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转业军人的扶贫路
作者:梁言  发布时间:2020-08-07 15:22:18 打印 字号: | |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17年,涟源法院法警大队正营级军转干部李江被派往涟源白马镇隔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这是从军二十年的李江转业后面临的第一场“硬仗”——“脱贫攻坚战”。

七月,骄阳似火,娄底市脱贫攻坚普查小组进驻白马镇隔山村,李江每天忙得连口水都难喝上。早上起床简单洗漱后,就到村部对面的小卖部买两个两块钱的月饼填下肚子。出身行伍的他,经过这两年驻村生活的浸润,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也没那么讲究了。

“不是不讲究,是没时间,每天走访贫困户,讲解、落实扶贫政策,协助村委处理矛盾纠纷,我现在闭着眼睛都能画出隔山村的贫困户分布图,都能讲出每个贫困户的现状。”

隔山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1户392人,李江和普查小组每天要走访10户以上。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李江不敢放松。大多数贫困户没受过什么教育,碰到记不住政策又没看宣传资料的村民,李江总是耐着性子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李江说:“党的扶贫政策涵盖了衣食住行、教育、劳动培训、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这些政策不但我们扶贫干部要读懂读透,而且要让每一个贫困户都不遗漏政策的红利,村民有需要的话,再多说几遍也没什么。”

在部队,李江是个急性子,干起事来风风火火,现在跟村民打成一片,也被磨成了好脾气。他从不把情绪带到工作中,而是把自己当作服务员,吃住在村里,贫困户们迫切需要什么,他竭尽全力做什么。

隔山村属丘陵地貌,气候干旱少雨,林地资源匮乏。许多贫困户面临地闲难耕的困境,更别提靠农业发家致富。看着一片片荒地,心急的李江一户户上门摸清各家各户种植养殖情况。对于家里有田地有劳动力的,他苦口婆心鼓励他们种植水稻、油菜、玉米、红薯等作物;对于家里有空地有养殖技术的,他开动脑筋为其引进猪、牛、羊、鸡、鸭等家禽。截至2019年底,共有69户245人参与家庭自主模式产业发展,发放产业奖补资金27万余元。

为增强贫困户自力更生的信心,吸引外出务工的青壮劳动力回乡就业,李江和村委会干部们努力将民营企业请进隔山村,引入蚯蚓生态养殖循环产业项目,与天方牧业签订带动发展协议建立湘中黑牛养殖基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我们扶贫只能把他们扶上路,要想奔小康,还得靠他们自己。”李江挨家挨户宣讲小额贷款政策,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贫困户参加村委会组织的就业培训。他希望他们能有更多的途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特别是村里的年轻人。

贫困户的衣食住行,李江样样都得考虑。危房改造、易地搬迁、水电入户、公路翻新,他费尽心思逐项加紧落实,确保每一个贫困户“住上安心屋,喝上放心水,走上舒心路”。除此之外,村民就医也是个大问题。他家家户户的跑,详细介绍医疗保险政策,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手把手教上了年纪的村民报销医药费,通过各项利好政策,让因病致贫的村民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李江始终坚持“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部队精神,即便已脱下军装,这也还是他的人生航标。18岁的他从农村走出来,参军入伍,一路从士兵干到营长。二十年的军旅生活磨砺出他不怕吃苦、不惧困难的耿直性格。2017年,他从林业局调至法院法警大队,2019年被任命为政委,换上警服的他内心激荡着惩恶扬善的正义感。

李江也曾郁闷过,虽然自己生自农村,但已离开农村生活工作多年,“军帽换警帽,警帽换草帽,我怕干不好这项工作,辜负组织的信任。”李江说,“接受扶贫工作任务后,当我下到隔山村,走进贫困户家中,看到那裸露在外的泥墙破瓦,贫困户所面临的生活窘况,我觉得自己在这里大有可为也更有所为。”

“军民鱼水情”,从当兵时便牢记的为民宗旨变成了李江脚下的路。虽然走坏了几双鞋,却拉近了他与贫困户之间的距离。以前,他为之奋斗的有党和国家,有家人,有自己。现在,当他看到贫困户生活上一点一滴的转变,看到他们脸上露出的幸福笑容,他知道,正因为有无数像他一样奋战在精准脱贫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坚持和坚守,贫困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一定会实现。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只是站好我的岗,做个引路人。”李江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他带领其他两位干警的常驻扶贫工作队是涟源法院和隔山村村民的纽带。2014年,涟源法院积极响应“精准扶贫”号召,组建帮扶工作队深入隔山村服务脱贫攻坚。先后选派十余名干警驻村帮扶,组织百余名干警结对帮扶,筹措扶贫资金上百万元。六年间,村里平整的水泥路通了,指引村民回家的路灯亮起来了,簇新的砖混房建起来了,洁净的自来水流进贫困户家中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2018年,隔山村已实现全村整体脱贫。2019年底,贫困户人均收入达10581.54元,贫困发生率低至0.32%,村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马上要全国脱贫了,我比谁都高兴!”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李江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干劲。一方面,他精益求精,查漏补缺,力求向组织交出一份近乎完美的扶贫答卷。另一方面,即将完成扶贫任务的他有了一些“私心”。

“等这项工作告一段落,我想多花点时间陪陪我的家人,我太久没有清清静静的跟他们待在一起了。”加入扶贫队伍后,李江难得与妻子女儿相聚一次,偶尔抽出时间一起吃顿饭,也有接不完的电话。“有时候工作时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说不上几句话就挂断了,我很愧疚。”他想带家人去好好逛一天街,给她们买买衣服,吃顿大餐。

身着军装时,他练就一身正骨,在和平年代保有“时刻准备着”的赤胆忠诚。别上警徽后,他凝结一身正气,怀揣对公平正义的执着,立足岗位,绝不懈怠。如今,他穿着旧皮鞋走了上千里,却不觉疲惫。是这段有挫折、有坎坷的扶贫经历让他懂得正心,也更加懂得“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含义。李江先后被评为涟源市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市帮扶工作先进个人。坚守在“脱贫攻坚战”最前线的李江深知这奔向小康的“最后一公里”也必须走稳走好,才能不负初心,不辱使命。

 
责任编辑:梁言